第六届“交大文创-德必产教链通创基金”终极答辩路演顺利举行,六年孵化近60个青年创新项目
9月25日,第六届“交大文创-德必产教链通创基金”终极答辩路演暨“文化原创力的产教共创之路”专题研究成果汇报在上海黄浦区德必上海书城WE举行。
自2019年起,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与德必集团联合发起“产教链通创基金”,融入专业硕士学分课程,通过“学分+资金”“文创+X”“学生+共创导师”的产教共创教学模式。课程以真实社会需求为导向,由学生作为创新主体提出原创解决方案,从0-1在产业导师协同下将校园创新创意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孵化近60个项目,活跃在社会人文生活和文创产业创新多个领域。

本次活动集中展示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与前沿思维的青年创新成果,包括留学生播客项目、上海咖啡文化双语视频系列、AI驱动的东方甲韵穿戴甲出海方案、XR用户研究、中英青年数字文化交流平台等,体现青年学子从文化消费者向创新主体的转型成效。 上海交大文创学院院长张伟民表示,创基金课程是集中体现学院“国际化、学科交叉、产业导向”教学理念的代表作。十年来,学院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文化创意产业战略同频共振、同向而行。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响应新时代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需求,持续鼓励青年学子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力量。
作为创基金的联合发起方,德必集团表示,六年前携手交大文创学院启动创基金与教学课程的结合,希望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开辟文创人才与创新项目培育新路径,如今已从一个构想,成长为具有影响力、兼具积极社会效应的文创孵化平台。希望文创学子永远保持好奇、永远保持思辨能力、永远有坚持的决心和从头再来的勇气。

答辩路演会上,首次报告了《文化原创力的产教共创之路》专题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创基金课程执教老师王昊青(珍珠老师)介绍,该课题系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年度规划课题,研究基于六届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375名学生和近百位产业导师的协作经验,从“信”“源”“能”“力”四个维度总结了青年文化原创力的构成与教学培育目标。研究表明,产教共创型课程正在重塑高校的教学关系,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创新陪跑者”,产业导师从“讲座嘉宾”升级为“认知重构者”,学生之间从“同学关系”演变为“契约化协作伙伴”,形成“去等级化”的三元协同教学关系。 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化,高校课堂正成为社会创新的重要源头。上海交大文创学院与德必集团的实践证明,当教育打破围墙、与产业深度融合,学生的创意可转化为服务美好生活的文化产品,高校也能成为滋养城市文化创新的活水。德必始终相信帮助有潜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快速成长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而帮助青年学子成长、成才,接过文创人的行业火炬也是德必集团践行企业责任,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