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灵深瞳“看见”与“捕捉”的AI商业化之路
前不久,一年一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落下帷幕,与人工智能产业相关的话题热度不减,“落地应用”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关键词。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快速落地?
格灵深瞳是如何“看见”并迅速“捕捉”到AI商业化落地之路的?
本期德必客带你走进——格灵深瞳。
本期“德必客”
@德必天府五街WE

01.“自带光环”的未来之星陷入初创困境
格灵深瞳成立于2013年,专注于人工智能的技术层和应用层,是国内最早一批计算机视觉创业公司之一。这是一个自创立之日起便被认为“自带光环”的“未来之星”。创始人赵勇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工程系,曾在谷歌总部研究院任资深研究员,他作为谷歌智能眼镜项目立项的初始团队之一,参与的谷歌眼镜项目,开创了全球可穿戴设备的热潮。2013年,赵勇于北京创立了格灵深瞳,开启了人工智能探索之路。

“自带光环”的明星公司在初创发展历程中也并非顺风顺水。“前三年是一个探索期,格灵深瞳在创业第一年就确定了人工智能在商业领域进行落地应用的方向,即商业零售。但是当时线上购物方式正处于上升期,导致没有太多人关注新零售,没人相信线下的零售需要智能化的参与,因为那时候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正如火如荼。几乎所有人都相信未来的购买行为都能在线上实现,而对线下产业的未来,大家都是悲观的。”罗楷说。
经历了三年初创期商业化落地的种种阻碍, 2016年,格灵深瞳便从头戴光环到低头看路。“回头看,我们可能确实是在不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超前的事情,步子显然迈得有些大了,甚至也引发了投资人的不理解。”
02.“看见”新商业化路径迎来全新转机
赵勇在团队心目中的印象是“执着科研,技术上纯粹,又有浪漫理想主义情怀”。“勇哥善于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公司管理也相对扁平化,他几乎每天中午都会与公司不同人边吃边聊,聊各种各样的事情,有时就激发出了很好的新想法。”罗楷说。
2016年之后,格灵深瞳吸取了过去三年的经验教训,重组了整个公司架构和发展战略,使得格灵深瞳“看见”了新的商业化路径,并逐渐向城市管理领域和智慧金融领域发力,这样的转变为格灵深瞳带来新的转机,形成日后持续发力的重要基石。乃至后来其商业化落地的触角逐渐向轨交运维、体育健康、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延伸,而这些新兴业务的探索也逐渐成为支撑格灵深瞳业务发展的重要板块,为格灵深瞳带来全新生机。

在体育业务领域,格灵深瞳已布局智慧校园体育场景。今年5月,格灵深瞳重磅发布智慧校园体育三大产品,分别是深瞳阿瞳目体育训考系统、深瞳阿瞳目体感互动系统、深瞳阿瞳目体育大数据分析系统。这三大产品涵盖了体育教研、体育考试、课后服务、专项教室、日常训练、云上运动会六大场景。格灵深瞳将整套解决方案取名为“深瞳阿瞳目”,并表示将致力于构建科学的体育运动场景,打造智慧化校园体育解决方案。而“深瞳阿瞳目”这个名字难免让人想起“铁臂阿童木”。后者,正是为了推广当时前沿的原子能技术而出现的形象定义。由此来看,“深瞳阿瞳目”这个名字或许也隐藏着格灵深瞳对于未来教育的野心和其当前的技术发力点。

不止于此,格灵深瞳的3D立体视觉技术还在轨交运维领域发挥了价值。3D立体视觉技术通过将离散的局部列车零部件数据进行融合和重构,可得到列车标准模型,进行零部件匹配和故障诊断。该技术对轨交运维相关产品的落地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悉,目前,格灵深瞳的轨交运维产品已覆盖列车常见的190余种故障项点,项点处理速率超过20,000个/小时,在高级重要性项点的故障诊断成功率大于95%,对于高精度测量的项点,测量精度到达亚毫米级别。

03.不负“深瞳”之名,专注“看见”,亦有“远见”

